ID书屋
ID书屋 > 汉道天下 > 第784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84章

 

天子对他们勇于战斗、善于战斗的事迹表示满意,并对曹仁等立功将士予以嘉奖,对韩银千里驰援,还能约束将士表示欣慰。

接着,张喜和曹操私聊了一回。

他告诉曹操,曹操当初屠戮彭城的恶行后果很严重,对天子东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。但天子接受了刘晔的建议,认定曹操有功,可以功过相抵,这才坚持由曹操继续主持睢阳的战事。

此战过后,天子对曹操另有安排。虽然眼下还没有确定,但肯定会让曹操有用武之地,所以你不急于立功,将来有的是机会。

曹操感激不尽,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。

然后,张喜宣布了朝廷接受议和的条件。

众人听完,面面相觑,有点搞不清楚天子的真实用意。

天子是真心想议和吗?

袁绍好面子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。他控制冀州这么久了,能甘心受此羞辱?

面对众人的疑虑,张喜有苦说不出。

天子的确不想议和,他更想借此机会将支持袁绍的人全部赶尽杀绝,以免重蹈当初在河东的覆辙。他所顾忌的只是西凉兵的暴行会带来不良影响,背负上暴君的恶名。

袁绍不肯降,正中他的下怀。

这些话,他不好说,只能向众人转述了下诏的过程,着重提到了陈宫。

陈宫的意见对诏书的下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换句话说,这份诏书虽有羞辱袁绍的嫌疑,却是山东士大夫的意见,而不是天子本人的意志。

听到陈宫的名字,曹操有点尴尬。

其他人却不觉得尴尬,反而意识到一个问题:他们不应该将朝廷还当作西凉人控制的朝廷,天子已经摆脱西凉人的挟持,山东士大夫也大量进入朝廷,并且开始发挥作用。除了张喜、周忠这样的老臣,荀彧、荀攸、臧洪、陈宫可都是山东人。

而这封诏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避免山东成为战场。

只要袁绍肯投降,山东立刻就能恢复太平。

对已经乱了十多年的山东来说,太平第一次如此触手可及。

与此相比,袁绍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?

没费张喜多少口舌,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现实。

曹操随即派人护送张喜去汝南,与宗承见面。

汝南是袁绍本郡,如果能让汝南人转变立场,支持朝廷,就算袁绍不肯降,朝廷也有足够的实力逼他投降。

在张喜离开之前,曹操问了张喜一个问题:如果袁绍肯降,朝廷在袁绍、袁术之间将如何选择?

袁术已经将袁绍赶出了汝南袁氏,袁绍称臣后,袁术会撤回这个通告,重新承认袁绍吗?如果袁术不肯,朝廷是否会强迫袁术承认。

张喜眉头紧皱。“公路怎么还是如此不识大体?他这不是火上浇油么。”

曹操微微一笑,取出一份檄文。“这次倒怨不得公路,是本初过份在先。他不仅对公路极尽污辱之能事,还辱及天子清誉。张公,你可要主持公道啊。”

张喜看完檄文,气得脸色发白,却一句话也不敢说。

袁绍骂袁术没关系,辱及天子清誉,这就严重了。这要是传到天子耳中,就算袁绍肯低头,天子也未必能饶了他。

“希望消息不要传得那么快。”张喜一声长叹。“要不然,陈琳万死难辞其咎。”

一场空

汝南细阳张氏的门户不及汝南汝阳袁氏,却依然是汝南一流。

细阳张氏先祖是赵王张敖,是汉高祖刘邦的女婿。张氏以《尚书》传家,张喜的曾祖张酺以学问入仕,官至太尉,是与袁安同朝的大臣。

细阳张氏之所以不及汝阳袁氏,是因为张酺的儿子、孙子没跟上,直到重孙,也就是张喜的兄长张济为帝师,官至司空,与杨赐、刘陶、刘宽等人共进退。

如今,张喜为司空。

兄弟二人同为司空,细阳张氏也算是重回巅峰,再加上张济曾为孝灵帝讲经,有帝师的情谊在,天子刘协虽然不喜欢张喜,也不能过于寡恩,维持着场面上的礼敬。

在这样的形势下,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朝廷内情的人来说,张喜就是当之无愧的汝南甚至整个豫州的士人领袖。

张喜回到汝南,影响远超宗承担任汝南太守。

汝南大族几乎闻风而动,赶到郡界相迎,打听情况。

借着这个机会,张喜表达了朝廷的态度。

天子手握并凉精锐十万,不是不能踏平山东,只是天子仁厚,不肯多造杀戮。所以他选择了接受袁绍请降,赦免山东士庶,实现天下太平。

即日起,不管之前是否支持袁绍,只要肯改过从善,一律既往不咎。

张喜这番话说得很客气,但背后的杀气却非常重。

这是最后的机会,你们再认不清现实,就等着被西凉铁蹄践踏吧。天子也是有脾气的,你们不要不识好歹,以为他好欺负。

私下里,张喜又苦口婆心的劝说。山东虽有人力、物力的优势,人才济济,但军事上的劣势同样明显,终究不是并凉铁骑的对手。

当初董卓乱政,山东州郡起兵,袁绍为盟主,麾下大军数十万,结果如何,你们都是知道的。

如今天子实力远超董卓,而袁绍却大不如前,只能主动请降,你们支持他,等着为他殉葬吗?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