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汉道天下 > 第802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02章

 

所以只能是“万民皆民”,士农工商平等,朕却还是朕。

等他们反应过来皇帝也不能例外,也许就是百年之后的事了。

朕看不到了,喜闻乐见。

一瞬间,刘协觉得自己真是天才,走钢丝的水平一流。

诸葛亮等人都没表示反对。纵使他们都是聪明人,甚至是天才,但他们毕竟从小读儒家经典,君君臣臣的道理深入骨髓,倒也没激进到要天子与他们平等。

在刘协面前,他们也没有这么想的勇气。

天子虽然年少,但不论是气度还是见识,都足以碾压他们,让他们由衷的敬畏,发自内心的臣服。

“陛下,陈公台任九江太守,谁任扬州刺史?”诸葛亮最实在,把话题拉了回来。

庞统也迅速跟进。“就是,陈公台虽然有才智,却没做过太守,他能处理好九江度田的事吗?”

“朕也不知道,但你们能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吗?”

诸葛亮等人面面相觑。

讨论谁来接任扬州牧或者扬州刺史的人选已经有几天,但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。

天子来找陈宫,也只是让他出任九江太守,而不是扬州牧、扬州刺史,用意其实也清楚。

在九江、庐江两郡度田,暂时不推广到整个扬州。

如此,选谁做扬州牧、扬州刺史,就不那么重要了。九江太守才是关键。

袁术虽然没有明说,但他推荐阎象出任庐江太守的心思就写在脸上。既然要将袁术调离扬州,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。

“陈公台有才智,更重要的是,他很务实。”刘协解释道:“西来两年有余,他虽然没有做官,但他思想上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。以他的才智,只要思路没问题,具体事务很快就可以上手。退一步说,他在九江度田失败了,也不是坏事,可以积累经验嘛。”

诸葛亮还是有些担心。“陛下,陈公台虽是山东名士,却不熟悉九江情况。虽说没有人情干扰,却难免不熟悉情况,为人左右。”

“的确有这可能,所以我要交给你一个任务,尽可能的收集九江郡的地理水文,供他参考,让他别被人牵着鼻子走。”

“唯。”诸葛亮点头答应。

“孔明,你熟悉九江吗?”

“不熟悉,不过我可以去打听。”诸葛亮笑了。“虎贲仆射鲁子敬是东城人,毗邻九江,想必熟悉九江的情况。后军师刘子扬更是九江本地人,我写信向他打听,他一定能提供不少参考。多方打听,再配合之前收集的资料,应该可以做到大致不差。”

庞统和法正互相看了一眼,不约而同地点点头。

在这方面,他们不及诸葛亮有经验,以后要多留心才行。

——

考虑了两天后,陈宫给了刘协答复,愿意出任九江太守,在九江推行度田。

在感激了天子的信任后,陈宫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。

他既不熟悉九江的情况,也没有治理一郡的经验。虽有雄心,却未必能成事。

刘协鼓励他说,有心最重要,能力可以慢慢锻炼,谁都有第一次做太守的时候。

朕还是第一次做皇帝呢。

他又给陈宫出了几个主意。

其一,到九江之后,与袁术交接时,多咨询袁术及其旧部的意见。袁术虽然不靠谱,他手下还是有一些人才的,肯定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。

其二,多征辟一些年轻俊杰。年轻人有干劲,成见少,更容易接受新思想。只要他们能认可你的理念,会不遗余力的协助你推进。

其三,配合你的掾吏,你就留用。不配合,你又不方便惩处的,就将他们送到朝廷来,我来处理。

最后,刘协给了陈宫一摞资料,都是诸葛亮这两天整理出来的。

陈宫感激不尽,抱着资料,恭恭敬敬地向刘协拜了一拜。

“陛下,臣去了。请陛下给臣四年时间。四年之后,度田不成,臣自诣廷尉。”

更改旧制

委任陈宫出任九江太守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几个大臣的支持。

陈宫是山东名士,又随赵歧习《孟子》两年有余,与几个老臣都有来往,聪明才智早就为人所知。由他出任九江太守,不会引起山东人的排斥,也不用担心他像个酷吏,为了仕途不顾体面,干出唯命是从的事来。

再者,由陈宫出任九江太守,也表明天子接受了他们的建议,不急于在山东推行新政,只在庐江、九江试点,甚至没有在扬州范围内推行。

决定了九江太守之后,赵温顺势提出,由刘繇出任扬州刺史。

严格来说,刘繇就是有朝廷任命的的扬州刺史,只是他打不过袁术,才被赶到江东,又被孙策赶到豫章去了。如今袁术转为幽州牧,恢复刘繇的任命顺理成章,没必要再选一个人。

杨彪也支持赵温的提议,还增加了几条理由。

刘繇虽然向朝廷称臣,但他心存疑虑。这时将他调离豫章,他肯定会有担心。可是让他留在豫章,又不合理。豫章作为江东第一大郡,不能控制在他的手中。

将刘繇转为扬州刺史,另委任可靠的人担任豫章太守,既能安抚刘繇那颗不安的心,又能削弱他的影响力,一举两得。

刘协接受了他们的建议,在讨论谁适合出任豫章太守时,他提了一个方案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