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(历史同人)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> 第15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2节

 

可以从这方面入手,朱棣沉吟了一会儿道:“先皇在时已经削过一次藩,将亲王俸禄五万石改为一万石,并下旨出了五服的宗室朝廷不再享有俸禄。朕觉得亲王享有这么高的俸禄,却待在封地无事可干不太好。

待郑和出海探明情况后,朕会下旨让藩王出海。”

“还有考上秀才就能免徭役,家里穷的还能免赋税。天幕的书中说了这种情况在前期还好,等执行个百八十年,秀才举人越来越多,那么多人免徭役、免赋税,朝廷上哪里收税去?

这条也得改!

考上举人才能免徭役,考上秀才不免!赋税的话,都不能免,这个先例不能开。另外田多的赋税和田少的赋税也要分开制定,田多可以多收一些,田少的少收一些。”

百官们一听脸色都变了,“陛下不可!”

……

议事殿内争论不休,等消停时天都黑了。

朱棣这才有空翻起今天的赠品。

翻着翻着好像有点不对。

那副被天幕声称不买会后悔的画呢?

朱棣脸色一沉,问宫人:“今日有谁碰过这东西?”

“禀陛下,只有郑大人碰过。”

郑和?

朱棣眉头皱得更厉害了,郑和拿走那幅画做什么?他不是也有吗?

难不成那幅画真有什么独特之处?

“摆驾,朕去看看咸宁。”

公主殿

朱智明看着翻来翻去的朱棣,忽然有些心虚,“父皇,你在找什么?”

朱棣直接道:“天幕说不买会后悔的那幅画呢?”

朱智明:“不都在这了吗?”

“朕数过了,少了一张。”朱棣久经沙场,哪里看不出朱智明的心虚和紧张,他眉头一挑,“那幅画里到底画了什么?你为何要藏起来?”

朱智明一慌,“我…我没藏,我给撕了。”

“嗯?”

朱智明:“反正我撕了,不信父皇你自己搜。”

朱棣更好奇了,到底画了什么啊?这一个个的不是藏画就是毁画。

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,百姓们开垦出来的土地没多久就变成了别人的,加上灾荒不断,日子过得非常艰难。

听到天幕说海外有一片广袤的土地,有亩产千斤的粮食,有能治病的神树……

最重要的是,早在百年前大明就有船可以到达那个地方。

一些走投无路的百姓心动了。

还有一些百姓则是觉得为什么书中的百姓就能遇到那么好的君王,而他们的君王只会剥削他们,地主权贵连一条活路都不给他们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反抗他们,换一个能对他们好的皇帝?

凭什么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,那些当官的还能大鱼大肉,穿金戴银。那些人抢了他们地又不会种地,还把他们从良户变成了佃户。

反抗的种子在众人的心中生根发芽,各地起义军频起,大明王朝风雨飘摇。

大秦

只买了一本中册的秦始皇对书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,他兴致勃勃地翻开美洲作物清单。

第一页就是玉米。

秦始皇脸色有些怪异,因为玉米上居然还画了眼睛和嘴巴,还有手和脚。

玉米双手叉腰的列出它的作用,然后被人剥壳脱粒,玉米粒用来磨成玉米面,玉米面做成饼、煮成粥等等;玉米芯晒干后当柴火烧。

在看后面的土豆,也是长眼睛的。

强迫症秦始皇:“……”

“来人,研磨。”受不了的秦始皇提笔照着玉米的样子在纸上画了起来。

片刻后,秦始皇把自己的画揉吧揉吧团成一团丢在一旁。

这看着挺好画的,怎么画起来不太对劲?

不死心的秦始皇又画了一次,这回是土豆。

扁土豆还是比较好画的,秦始皇看着自己画的没有眼睛嘴巴和手脚的土豆顺眼多了。

要是能上色就更好了。

“朕记得之前几位公主买了石膏娃娃?”

“是的陛下。”

秦始皇:“你去她们宫里看看有没有颜料剩余,有就全拿回来。”

“诺。”

秦始皇满意地继续作画。

几天后,收到秦始皇画集蒙毅看着宛如涂鸦般的美洲作物清单。

蒙毅:“……”

这…他能申请看看原图长什么样吗?

公元前120年,汉武帝时期

刘彻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说,看着看着忽然没有了。

下册没有买,看不到结局的刘彻有点不爽,别说这次故事还挺好看的。

除去让人头皮发麻的感情线外,其他剧情还挺好看的。

原来这世上分了黄种人、白种人、黑种人,有不同的肤色、发色、眼睛。

原来吞并弱小的国家并不止有战争一种方法,经济战、贸易战、文化渗透,还怪有意思的。

“陛下,冠军侯来了。”

刘彻仍旧歪着身子,完全没有坐直起来的打算,“让他进来。”

霍去病行礼后就直接问:“陛下找我什么事?”

“你来看看这些国家,”刘彻冲他招了招手,“这里居然楼兰,楼兰真这么好看?”

霍去病闻言大步上前,注意力却被桌上的白一块黑一块的东西吸引了。

他记得一天前,那块东西还是白色的。

霍去病好奇道:“陛下,这个橡皮会变色?”

“咳,朕本来是想试试它能不能擦墨迹,谁知道它只能擦天幕那两只铅笔写的字。”

刘彻叹息道:“可惜了,若是也能擦墨迹多好。”

“陛下可以让人研制铅笔,臣倒是觉得这铅笔挺好用的。”可以随身携带,不需要墨就能写,多方便啊!而且他发现这种笔特别适合画图,画错了还能用橡皮擦掉。

铅笔和橡皮果然绝配。

……

唐太宗时期

李世民一言难尽地看着那本《土法农产品加工机械》,确实有图有标注,还有详细的讲解怎么使用。

可是……为何这么小!

天幕,你出来,你管这叫清晰?

字小还黏在一起就不说了,好歹仔细看也能认得出来。

可这图也太模糊了吧?标注的字就更小了,就是鲁班在世也未必看得明白吧?

“你们谁的画工好把这些图临摹下来。”李世民原本是想自己临摹的,可看到这画,对不起,他实在画不出来。

大臣们一看那些图,纷纷往后退。

“陛下还是直接交给工匠们吧,他们经验丰富,看着图制出来应该不难。如果经过臣等临摹,工匠们能不能制出来就不一定。”

“不过这打稻机确实玄妙,居然可以这样制作。”李世民是见过农人打稻谷的,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纯手工,以人力击打。

从前没觉得有何不对,看到书中的双人打稻机、三人打稻机方知原来这世上任何事都有更快的途径,就看你愿不愿意想。

难怪后世一直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从耕地到收稻,再到脱粒舂米,方方面面都有更快的办法,不仅省力也省时,百姓有了更多时间可以做别的事。

就能创造更大的财富。

科举和科技明明只有一字之差为何差这么多?

李世民:“今后科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