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小县令被迫登基(基建) > 第83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3节

 

三天中秋节假期一晃而过。

差役们带着‘节后综合征’神情恍惚的回到县衙。

“兄弟,你还好吗?”

“暂时死不了。”

“休息了三天,突然觉得早起上班好痛苦。”

“是吧是吧,我感觉自己好久都没这么休息过了。县太爷发的节礼太丰盛了,这三天在家不是躺着睡觉,就是吃好吃的,舒坦!”

大家卡着辰时的啰声走进大办公房,坐下来互相闲聊。

陈庚年已经先到了,正在主位坐着,表情瞧着精神抖擞,半点没有跟他们似的蔫儿吧。

县太爷真的好牛逼,似乎永远都是这副精力充沛的样子。

大家互相对视,都看懂了彼此眼睛里的佩服。

这时候。

赵强从外面匆匆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封信:“县太爷,凉州刚刚快马送来的文书。”

凉州快马送来的文书?

一句话,让整个办公房都安静下来,众人皆绷紧神经,这是出什么事情了吗?

陈庚年同样神情郑重。

他接过那文书,问赵强:“来送信的驿卒呢,可安顿好了?”

一般上官来信,单看信的内容是不行的。

还得看看送信人的态度。

结果就听赵强说道:“那人放下文书就走了,走的很快,连口水都不肯喝。属下觉得,对方好像生怕我拦住他似的。”

陈庚年有些纳闷,迅速将那文书拆开,等浏览完信件的内容以后,神情顿时变得十分古怪。

“县太爷,发生什么事情了啊?”

“您倒是说话啊,急死个人!”

“该不会是凉州那边因为您受贿买官的事情,要查处您吧?”

“呸呸呸,说什么晦气话呢!”

眼看众人一片焦急,陈庚年摆摆手,将手中的文书放下,轻声道:“信是凉州同知写的,上面盖着凉州知府的官印。大概的意思就是说,免了我们江县今年夏季的粮税。”

啊?免粮税,为什么啊?

众人都觉得摸不着头脑,唯有孙成愣声问道:“凉州同知是什么官,凉州知府又是什么官?”

陈庚年无奈扶额。

但从其余二世祖的表情来看,大家似乎都没搞明白这俩官是什么。

“凉州知府是凉州最大的官,相当于江县咱们的县太爷。至于同知,是知府的副官,官位仅次于知府,相当于咱们江县的县丞。”

一片安静中,就听坐在办公房窗边看书的富春轻笑道:“至于为什么给江县免粮税,我猜这个不是重点吧。娄献那人没什么本事,性格也软绵绵的,估计是怕咱们跟他哭穷要粮。”

娄献是凉州知府的名字,按照官员等级,这位可是正经的四品大员。

但在富春的评价里,竟然是‘没本事、性格软’。

陈庚年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富老头。

看来他爹当时说的没错,这富春,可能还真大有来头。

随后,陈庚年点点头,笑道:“富先生说的不错,娄知府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,知道今年大旱,江县不容易,所以免了我们的粮税。但他还有个意思就是,虽然干旱粮食收成肯定不好,但他也没粮,让咱们别去凉州哭穷。”

啊这?

办公房里,众差役听懂了,于是一个个脸色也跟着古怪起来。

怪不得刚才那驿卒放下信就跑。

原来是怕他们这帮‘穷鬼’纠缠啊。

前些年,郑文峰每年都要去凉州要救济粮。

今年娄知府干脆先发制人了,看得出来,凉州的收成估计也相当不理想。

但,问题是——

江县今年安全渡过了旱灾,县太爷还研发出耕犁、耧车、农药等等利民的好东西,今年是个大丰收年啊!

裴宝来问道:“那今年咱这粮税,还收不收啊?”

问这话的时候,大家互相对视,都有点贼兮兮的。上官免了粮税,那他们如果照样收粮税的话,这些粮就全都能留在衙门了啊!

陈庚年也在思索这个问题。

慎重考虑过后,他点点头:“收,还是得收。粮税这东西,今年一旦不收,到了第二年再去收,百姓们可能就不乐意了,因为尝过不缴纳粮税的甜头,谁还乐意再缴?这样,等到时候大家来缴粮税的时候,咱们按照缴纳的数量,每人再返还十分之一。再让丁晴辛苦些,给来县衙送粮的民众们做顿大锅饭。到时候剩余的粮食,都囤放在衙门里,找个机会去凉州卖出去。”

众人闻言一阵欢呼。

“那咱们是不是有钱把衙门重新修缮一下?”

“我想要单人宿舍!”

“再加点伙食费,加点伙食费!”

陈庚年立刻抬手示意他们安静:“好了好了都别想这种美事了,衙门得留一些钱,帮助民众渡过接下来的寒冬。到时候视情况而定,如果粮税足够多的话,那可以考虑重盖县衙的房子。”

但就这,已经足够兄弟们兴奋的了!

谁不想住新房子,住单人宿舍呢?

陈庚年笑看着他们闹腾,心里却在想着大概需要多少银钱,能规划着帮助民众过冬。

他也并非贪图这些粮税。

但真等过冬的时候,让每家每户出钱,肯定是要得罪人的,而且大概率也收不上来钱。不如将这批粮税都收上来,到时候当做衙门福利再发下去。

毕竟等冬天的时候,不管是发粮救济,还是修缮房屋、炭火柴火等等,都得用到大量的银子呐!

窗边。

富春坐在小办公位上,听到陈庚年的决定以后,笑呵呵点头。

有时候,绝对的‘清廉死板’反而会固步自封。

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才是真正的治世良方啊!

这个收粮期,反而是差役们最清闲的时候。

因为江县一切其余事务全部暂停,大家都在争抢时间收割麦子、高粱。

而裴宝来等人,则是将衙门后面的两座粮仓清理干净。

再过些天,大家就在这里等民众们来缴纳粮食就好了。

-

全江县最先收割粮食的,自然还是李家村。

经过足够久的暴晒之后,地里的麦子早就一片金黄,还散发着淡淡的麦穗清香。

中午日头太晒。

所以张阿花和儿子李泉起了个大早,戴着草帽,拿着镰刀去地里收割粮食。

衙门最近相对清闲,县太爷体恤属下,几位农户出身的差役,都被批了收割粮食的假期。

他们母子到田地的时候,已经有很多村民们在干活了。

“阿花,你这块田,今年肯定能收特别多粮食。”

“说不定能多收50斤嘞!”

张阿花闻言笑的合不拢嘴:“哎呦,净瞎扯,哪能多出来50斤?”

想都不敢想啊!

但张阿花家的庄稼确实长得漂亮,不仅整齐,而且麦穗饱满。

她家田地旁边的几户人家,当时没有用耧车,是用手洒的种子,所以长得乱七八糟跟杂草似的。

平时看着还行,但真等收割的时候,差距就出来了。

因为张阿花家的麦子长得整齐,收割的时候特别方便,用手轻轻一攥,就能攥一大把,镰刀割完了以后,还能板板正正把麦秆摆放在地里。

这是真省事儿呐!不像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