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小县令被迫登基(基建) > 第163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3节

 

这么宽敞干净的衙门,不仅有单人宿舍,每个月还拿着高薪, 而且每天还有好吃的食堂饭菜。纵观整个江县,没有比在县衙做差役更好的差事了!

大概是延续了之前衙门的‘传统’,这波新招来的差役,也都十分年轻,平均年纪也就二十出头, 很能闹腾。

而陈庚年身上好像真的莫名有点‘大哥’的气质在, 这群新差役,和先前那群二世祖小子一样, 也都喜欢围着他。

“习惯的很, 县太爷您放心!”

“对对,我们都在努力,争取早点给您分担压力。”

“县太爷,今天早上丁晴姐摊煎饼, 可香了!我去给你抢——”

一群小子呼啦啦围过来, 陈庚年走在他们中间,笑看着他们闹腾, 最近因为疲于忙碌的沉闷心情都好上不少。

然而不知道怎么, 在某个瞬间, 周围的小子齐齐卡壳没了声音。

陈庚年疑惑抬头。

就见裴宝来、孙成和胡铭三人沉着脸迎面走来。

“胡县丞、孙主薄、裴典吏好。”

“我们吃过早饭, 马上就上岗,今天保证不出差错。”

刚才还在陈庚年面前闹腾的差役们,顿时如老鼠见了猫,立刻收起笑脸,老老实实打招呼。

裴宝来嫌弃的目光在他们一群人身上扫过,随后摆摆手沉声道:“行了都赶紧走,以后没事别来烦县太爷,他事儿多着呢。”

奥。

差役们顿时如鸟兽般赶紧散了。

这三位上官,气势威严十分吓人,尤其是裴典吏,瞧见他差役们大气都不敢喘。

等差役们散了,裴宝来三人学着刚才差役们的样子,凑到陈庚年身边。

裴宝来说道:“这群小子,笨得要死,一天不是这里出麻烦,就是那里干不好。”

胡铭深以为然:“天天得给他们擦屁股。”

孙成附和道:“干啥啥不会,就知道围在县太爷身边嘚瑟,看着就烦。”

陈庚年用眼神斜睨这仨人:“我看你们也挺烦的,离我远点。”

啊这。

三人闻言互相对视,壮着胆子使劲往县太爷身边贴,最后一人被踹了一脚,这才哼哼唧唧老实了。

等到了食堂,三个不靠谱的,又装出一副沉稳威严的模样。

路过的差役都紧张跟他们问好。

陈庚年看的很无言。

裴宝来替陈庚年打了饭,四人在食堂的小单间里坐下,然后嘿笑着解释道:“不这样根本不行,震慑不住他们。”

现在新食堂地方宽敞,外面是差役们吃饭的地方,里面特地弄了个单间,给他们几个单独使用。

听到裴宝来这话,陈庚年笑着摇摇头,但到底没再说什么。

如今衙门扩张,人手多了起来,该立的规矩肯定要立,这仨人也就在陈庚年这里‘不靠谱’,其实在外面办理事情都能撑起场面了。

“今儿个晨会还是你们组织去开吧,我得出去一趟。”

潦草吃过早饭后,陈庚年说道:“给我指派俩人,去库房楼把大豆、棉花种子带出来,这玩意儿种植起来很麻烦,我得亲自去盯着。”

棉花和大豆,这两样作物,衙门的人最近都有所耳闻。

据说是县太爷从胡商那里购买来的新品种农作物,种好了以后,比粮食更加值钱。

“好的县太爷。”

胡铭点点头,随后又迟疑问道:“县太爷,现在大江村的砖瓦,以及县前村的布匹我听说都开始售卖了,县区内最近很热闹,很多村子都琢磨着想要做生意。我想问问,以后都是这个发展模式了吗?”

这话,让孙成和裴宝来都神情一紧。

他们作为乡绅的儿子,自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,村子自己搞作坊生意,就意味着他们能自己赚钱,那等现在这批流民在江县待满一年后,肯定也不会再愿意做佃户了。

“对,现在只是个开始,以后村作坊肯定会越来越多。”

既然胡铭主动提起这个话题,陈庚年顺势多聊了几句:“咱们老爹家里那些地,以后就会面临没有人干活儿的难题。我的建议是,开私家工厂,田地里不再只种庄稼,而是种大豆棉花这种新的经济作物。这样赚钱更多,就能出高价来聘请工人。过年的时候,我让他们来参加工厂的年终总结大会,就是想给他们提个醒,但是他们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。年后佃户们集体辞职,我本来就要跟他们说这事儿的,但你们也看到了,一批流民进来,让他们觉得问题解决了,所以开开心心继续回家躺着。可按照江县现在这个发展状况,迟早有一天所有人都不会愿意做佃户。所以你们回去以后都劝一劝自家老爹,要真想着开工厂的话,我这里给他们提供技术,但厂子的具体运转,以及招工、产出、售卖等等事宜,都得靠他们自己,就像是当初你们做厂长一样。而且说句不开玩笑的话,你们那群老爹开私家工厂,才能彻底把江县的经济带动起来,下一步衙门发展的重心关键,就在他们身上。”

说完后,陈庚年拍了拍胡铭的肩膀,去忙自己的事情。

等县太爷走了,胡铭、裴宝来三人面面相觑。

江县未来的经济发展,关键重心在他们不靠谱的老爹身上?

多荒谬啊!

裴宝来头疼道:“就我爹那德行,肯定是不愿意去苦哈哈做厂长的,而且我觉得他干不来。当厂长有多累,咱心里都清楚。咱们一开始谁不是焦头烂额,每天都崩溃的想哭。”

胡铭叹了口气:“那也得回去跟他们谈谈啊,就像县太爷说的,他们要是不做厂长,以后没有人干活儿,家里的田就废掉了。”

且不说忧愁的胡铭三人。

县太爷自己都在愁呢,因为他的老爹陈申,同样死活不愿意开厂子。

-

乡绅们的事情暂时可以往后推。

但棉花、大豆的种子,得尽快种下去。这样等八九月份收割以后,磨油厂、织布厂就能开办了。

胡铭安排了两个差役,推着棉花、大豆的种子,跟着陈庚年去了顾家村。

这批和乡绅们解除契书的佃户,足足有一百多人,按照每人三亩地的标准来算,林林总总开垦出来四百亩出头的田地。

系统给的棉花和大豆种子,肯定是够用的。

但因为这些曾经的佃户们,散落在各个村子,陈庚年没有时间一个一个村子跑。

刚好顾家村距离衙门近,这个村子也有几家其中的佃户,所以衙门干脆把人都聚集在顾家村,然后统/一教他们种植。

陈庚年来的时候,佃户们已经到了,在顾家村一户人家新开出的田地外面乌泱泱站着。

除此之外,顾家村,甚至周围一些村子听到风声,都赶过来凑热闹。

听说县太爷要教大家种新的‘庄稼’!

这种没见过的庄稼,一年只能种一茬,不能用来吃,但是可以卖钱,卖的钱比一年收两茬的粮食都多嘞!

农民们对地里的事情最关心。

一听说以后,大家都心痒难耐,忍不住好奇来看新鲜。

先前盘火炕的时候,顾家村是整个江县第一个盘的村子,县太爷亲自来的,他们跟陈庚年也算是混个脸熟。

因此,见县太爷带着新种子来了,凑在最里面的顾家村村民当即眼巴巴问道:“县太爷,这棉花,还有大豆,要是真这么赚钱,我们明年能不能也在地里种植?”

只要磨油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