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小县令被迫登基(基建) > 第349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9节

 

盐价、米价回落,家里还多了一个挣钱的人,难道好日子真的要来了?

吴清心脏砰砰砰跳动,有点小心翼翼的期待,又不敢太过期待。

可,今天所有的好消息,都是因为那位新登基的陛下。

于是,向来不关心‘国家大事’的吴清,生平第二次没忍住,问道:“咱们这位新皇帝,是个什么样的人?”

-

这个问题,今日的金州百姓们,都会给出答案——

新皇陛下是个好皇帝啊!

今日一大早,行宫外张贴了足足十几张告示!

而这些告示,除了在行宫大殿外张贴,还在金州各个坊、以及朝廷六部陆续张贴。

“金州的盐、米价格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价格。”

“今年战死的士兵,抚恤金若是被贪墨,都可以去兵部检举。”

“洛州遭遇粮荒,朝廷决定赈灾八万石粮,征兆百姓帮忙运粮,运粮者给予六百文的报酬。”

“朝廷马上要开办六个大型冶钢厂,两个大型农具厂,以及四个兵工厂,共计招工……娘嘞,足足一万五千到一万八千人!”

“冶钢厂招人最多,从铁铸工,到铁水转运工,转炉工,渣运工,水泵工等等,月钱最低在四百文,最高甚至能有一两二钱!”

“吓,招这么多人?是真的吗?”

“是真的,是真的!原本空缺出来的南军营你们知道吧,今天已经宣布改成江国第一炼钢厂了。听说厂子里面有个大家伙,不用人推,自己就会炼钢!”

“净胡扯,不用人推,哪里来的力气炼钢!”

“感谢陛下,感谢陛下啊!”

“咱们赶紧去报名,有活儿干,有钱拿,日子才能过下去啊。”

整个金州,足足九十万人口。

最近因为战争,因为高额的粮税,盐价,强行征兵等等,被磋磨的整个州城都一片凄惨。

直到今日,这个州城,活了过来!

无数百姓走上街头,兴奋的打探着招工的消息,脸上尽是振奋。

甚至有百姓自发在行宫外下跪,嚎啕大哭着感谢皇帝陛下。

临近冬天,寒风呼啸。

但金州城里的百姓,心头却尽是火热。

行宫里。

陈庚年坐在案桌前,正在批阅奏折。

两万石粮食已经开始发放金州……裴宝来在整兵,即将出发永州……邵安在带着工部的人大批量制造蒸汽机,建造冶钢厂……兵部的李泉在排查贪墨,并且准备制造热武器……户部的孙成把粮食发放安排的井井有条,足足一万五千人的大招工,也没能难倒他。

整个六部都被这几位优秀的年轻人震惊到瞠目。

看着这些折子上的内容,陈庚年轻叹了口气。

当皇帝,和当县令,是两码事。

以前在江县,他推行某项政策,江县很小,一切变化都能看在眼里。

可现在,政策推行下去,返回到他这里的,只有奏折,和简洁的工作进度。

所有人都恭敬的叫他‘陛下’,跪下行礼,话只捡好听的说,折子写的一个比一个漂亮。

怪不得皇帝被叫做孤家寡人呢。

坐上这个位置以后,怕是连句真正的实话都听不到了。

他甚至不知道,金州城这次‘大改革’推进到具体哪一步,百姓们对此反应如何,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提升。

陈庚年觉得这样子不行。

他丢下手中的折子站起来,喊道:“三福,随朕出宫,换上常服,去冶钢厂瞧瞧。”

老太监三福已经习惯了陛下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,低眉顺眼的跟上。

神机营的人,则是同样换上常服,悄无声息的追随在皇帝周围,时刻守护着。

-

说起来,自从登基后,陈庚年疲于政务,还没有真正逛过金州城。

如今这么一番闲逛,竟然也觉得挺悠闲。

路上的百姓都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。

在谈论着这次大招工,谈论着降价的米、盐,偶尔也会大声感激皇帝陛下。

没有人知道,年轻的皇帝陛下,正从他们身边悄悄走过。

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本扎好的空白书,封皮上写着简单粗暴的标题——皇帝的日记。

金州太大了,百姓众多。

陈庚年不想坐在宫殿里,看那些数字折子,他决定找一些‘百姓标本’,用皇帝的视角,从各行各业打开这次金州的变革。

道理很简单——

如果一个最最普通的金州百姓日子越过越好,那么就足以说明,大时代变革的新浪潮,推进了这个时代的发展,把幸福‘砸’向了他们。

南军营。

这里曾经住着大量的士兵,后来金州军大败,许多士兵身死,南军营便空了出来。

自今日起,这里正式更改为‘江国第一炼钢厂’。

先前负责冶炼的一些铁匠师傅们,则是被统一安置来这里,负责当质检工、技术指导工。

除此之外,还有其余大量的职位在等着百姓们填补。

“是在这里报名吗?”

“老天爷啊,感谢陛下,感谢朝廷,终于能有个让人活命的机会了。”

“大人,我以前干过打铁,我也能吃苦!”

今日,凄惨清冷的南军营一片热火朝天,无数百姓激动着来报名。

孙川也来了。

他打了一上午的铁,中午的时候实在太疲惫,没忍住睡了会儿。结果醒来以后,其余铁匠都不在了,到处打听一番,他才知道,原来南军营在招铁匠,他们都被安排去了那边。

以孙川的资历和技术,能被安排进冶钢厂做‘质检师傅’,一个月八百文呢!

孙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他一路呼哧呼哧赶来南军营,被这里热闹拥挤的状况吓了一跳,只能无措的看着。

但为了自己八百文的月薪工作,他还是鼓足勇气,向旁边一个路人问道:“你好,请问铁匠师傅在哪里报名?”

那人自己在忙着打听报名的事情呢,不耐烦的来了句‘不知道’。

倒是旁边一个年轻人被惊动,回头笑道:“大哥,你是铁匠啊?快去前面左转,有个快速通道,铁匠师傅可以优先进去的。”

这人很年轻,模样俊朗,笑容也和善。

孙川莫名想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。

他心中一痛,但还是赶紧憨笑着道谢:“多谢小兄弟啊。”

他是铁匠师傅,有技术,工作年限也高。因此很快便被录取,获得了八百文的工作,还被邀请去冶钢厂里‘观摩机器’。

孙川不知道的是。

他报名时候填写的资料,被冶钢厂的人悄然送去了刚才给他指路的那个年轻人手里。

孙川,金州人,37岁。

二十年冶炼打铁经验,人憨厚,肯吃苦,常年被腰疼困扰。在香樟巷里有一处房屋,和妻子育有一子,死于战乱。

家里的妻子吴清失业在家,还有个儿媳。

陈庚年看完以后,沉默了。

这寥寥几页纸,就写满了一个普通百姓悲惨、真实、心酸无奈的一生。

“陛下,可还要去详查此人?”

三福太监问道。

陈庚年摆摆手:“不必,朕只是做个追踪记录,你们不要去打扰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