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大明嫡子 > 第169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9节

 

“臣弹劾浙江道赈灾钦差。”

轰的一下,大殿内哗然而起。

尽管所有人都知道,今天这个朝会不会善了。

可一旦将问题摆在台面上,那就不是好收场的事情了。

就连维持纪律的侍御史们,也忘了要维护朝堂秩序。

出班弹劾之人,乃是都察院御史周良君。

他已经是继续开口。

“洪武二十四载冬,浙江雪灾,百姓受困,官府难平,朝廷出钱粮,选派钦差,寄托厚望,平定社稷。”

“然钦差一行,不思皇恩托付,于天灾前,纵容百姓于荒野经受劫难。擅杀浙江道左右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都指挥使,并府县官吏凡千余。又诛群贤士绅三千余。株连数万,致使大雪之下,遍地猩红,民心惶恐,浙江动荡。”

“臣请陛下为浙江道百姓考量,为大雪之后,安定民生,恢复秩序,复耕春耕,另选朝中贤能,任钦差,往浙江。”

图穷而匕见。

今岁在周良君后,是更多的御史、言官、文官出班附和。

“臣附议。”

“臣附议。”

“臣等附议。”

……

“犬儒皆该死!”

坐在杭州城布政使司衙门里的朱允熥低骂了一声。

脸上却已经是堆出了一片笑容来。

夏原吉更是放下手中的纸笔,走到门口亲自搀扶着一位已经满头发白,年近百岁,手中持着一根紫檀苍松状拐杖的锦衣老人。

朱允熥已经记不清,这是第几波来到布政使司衙门,诉说各家苦楚的所谓乡贤士绅了。

若不是这些人个个都七老八十,又找不出过错……

他的眼底翻过了一丝很不好的意味。

“您老怎亲自过来了?如今外头都是融雪,您老要是出了什么事,可就是罪过了。”

朱允熥起了身,走到了来人面前。

老人望了眼堂内,双手握着木杖定定的站在原地。

一旁的夏原吉想笑,却又不敢表露出来,只能是抿着嘴转头看向一旁。

大明从不妥协

大明朝是尊老爱幼的。

所以身为皇太孙的朱允熥,面带一位年近百岁的国朝寿星,自然是礼仪做足的亲自到了门前应话。

没有得了座位,也没有一杯茶的老人,显然是不明白这是皇太孙对他的尊敬和爱护。

老人家就是要多活动腿脚,也不能多喝茶的。

心中带着不理解的那一丝气愤。

这位家中有着杭州府八千亩良田,以诗书传家,族中更有数名科举入仕子弟,官阶最高已至礼部主事的老人,哼哼了两声。

“君子不于门墙之下议。”

朱允熥露着笑,旋即又脸色一沉,看向一旁的夏原吉:“尔等是如何办事的,前辈到访,为何不早早的迎进雅舍!当真是一点规矩都不懂了,朝廷厚待尔等,给予优荣,便是如此的不知本分了!”

自己成浙江道遍地都是的桑树了!

夏原吉默默的腹诽着,脸上却是露出惶恐:“臣有罪。”

说着,便在朱允熥的示意下,终于是将这老人给请进了大堂一旁的厢房雅舍里。

朱允熥亦是跟在后头。

到了雅舍内,自有差役送来了茶汤。

朱允熥抱着茶,不动如山,举杯轻嘬,目光似有似无的盯着这位远道而来要继续找茬的老人。

左等右等,都未等到太孙开口的老人。

终于是放下手中已经喝完的茶杯。

唏嘘着说道:“太孙,老朽钱氏,立于浙江数百年。历经前宋、贼元,天灾人祸见得多,太平日子不易。如今朝廷赈济浙江道,缓解灾情,老朽与家人还有乡亲,感念不已。”

朱允熥笑了笑,也终于是将手中的茶杯放下:“朝廷赈济地方灾情,本就是职责所在。朝廷不单单是要赈济灾情,更要让地方上的百姓,真正的过上好日子,如此才不枉百姓追随我家。”

钱氏老人眉头微微一抖,这话有些夹枪带棒,不给自己一丝缓和的机会。

“太孙年少,却有盖世威风,为浙江剜走好大一块腐肉,浙江百姓感激不尽。只是平定动乱之后,不知太孙要如何稳定浙江民心,恢复过往秩序?”

这是试探,试探完之后,钱氏老人继续开口道:“目下恢复民生为要,若是太孙有意,钱氏可约乡邻故交,每家总是能出些钱粮,好与浙江道官府,用以灾后重建之用。”

这已经是求饶之举。

夏原吉一直抱着茶杯安坐一旁,静静的观察这面前的对话。

两轮交谈下来,太孙已经和这钱家的老祖话锋交错数次。

先是用自己指桑骂槐的说钱家和那些士绅一族们不懂规矩。

后面则是钱家老祖在暗暗表明,朝廷这一次在浙江,要做的事情就是赈济灾情。

太孙则是朝廷不光要赈灾,更要推行改革,让百姓过更好的日子。

这个时候,钱氏老人便只能给出底线。

他们可以出钱出粮给官府和朝廷。

余下的意思,自然是他们无意和朝廷作对,但改革之事他们反对,他们愿意用钱粮来换取不推行改革。

很显然,这样的条件太孙绝无可能答应。

如同夏原吉所想。

朱允熥这时忽的轻笑起来,在钱家老人不解的注视下说道:“说起来,孤倒是常听人说,百姓是不知足的。钱家与故交乡邻捐献钱粮,用于浙江道百姓。今年能有,明年可还能有?百姓拿了今年这笔,大概明年还要接着拿。不知钱家是否愿意,每年都拿出这些钱粮?”

话题又绕回到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上来。

朱允熥目光幽幽的盯着眼前这位百岁老人。

他说百姓不知足,其实是在说老人背后所代表的官绅一族不知足。

官绅们想要一次买断,但他朱允熥想的却是年年如此。

矛盾是不可调和的。

大明也从来没有过与人妥协的先例。

这个习惯,朱允熥觉得很好,并不打算开先河与人妥协。

钱家老人的脸色有些戚戚,那饱经风霜的褶皱下,还蕴藏着一丝丝的愠怒。

“凡诗书十载,可入科举之道,历数十载,可有一良善人家出。百姓不知足,乃是寻常之事。当以教化之功,如引水泄洪,教化百姓何以知足。”

“教化者,当以天下圣贤门子弟为首,为朝廷于乡野定社稷。”

“圣贤子弟寒窗苦读,每每家贫,朝有奉赡之养,则岁有才能辈出,国朝取仕不绝。若士子食不果腹、衣不遮体,何以闻圣贤书卷,何以行千里入京赴考。”

苍老颤抖的声音,又是一阵唏嘘感慨,渐渐落息。

话音之下,朱允熥脸色悄然变冷。

他在威胁!

以大明天下再无读书士子做要挟,要让自己绝了推行赋税新政的举动。

“汉孝廉、晋九品、唐门阀、宋科举,大明承袭前朝,复唐宋制。却非前朝,足可开新举。”

说完之后,朱允熥手指轻轻的捏住手边的茶盖,一声轻响,茶盖敲在了茶杯口上。

他的话已经很清楚了。

天下并非就是读书人的天下。

大明朝虽是中原正统,承袭前朝制度,但也可以重开新的制度。

汉之孝廉,隋唐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