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大明嫡子 > 第35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52节

 

故人还乡,今人还在。

聚宝山下送行官员们默不作声。

翟善目光遥送着詹徽的马车远远离去,缓缓转身看向面前的同僚们,双眼渐渐的锋利起来,只是几下闪烁后,脸上便已经是一团和气,满面微笑。

只见翟善摇摇手,轻笑道:“诸位,陛下交付我等送行太保之事已毕。今日乃是上林苑监红薯收成之日,我等还是早些赶过去,莫要比陛下还要去的晚。本官还想尝尝那红薯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呢。”

新任吏部似乎是个很絮叨和气的上官呐。

这是官职卑微,落在人群后面的官员们的心声和想法,对新任吏部的揣测。

最前面的郁新、王儁等几名尚书,则是默默的带着笑容。

“翟尚书所言极是。”

“还请翟尚书先行。”

翟善摇着头迈出脚步,三两步后,又回头拉住了任亨泰和茹瑺两人的手腕,面朝着为了让路推到两侧的郁新和王儁:“几位,随本官一起过去吧。”

……

从皇城前往神烈山下上林苑监的道路上。

由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开道,亲军羽林卫及诸上直亲军卫护卫左右,一架沉重宏伟却极尽简朴的皇帝銮驾,缓缓的行进着。

銮驾里,朱元璋今日只穿了一身粗布麻衣。

如果这个时候再装点些草木泥土,便是活脱脱的田间老农了。

太子朱标则是一身的深蓝色常服,配坐在一旁。

朱允熥自是如今京中年轻人最喜欢的一身曳撒。

朱元璋看着宝贝大孙子,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容,没来由的夸赞道:“还得是这绯黄色一撒最显吾家少年郎。”

一撒,也就是曳撒的别称。

费黄色,也就是红橙深色。不算亮眼,却有着少年人的活力。

朱允熥脸上带着笑:“今日算是大喜的日子,孙儿自然也是想着这身合适些。只是不曾想爷爷您……”

朱元璋摆摆手:“农家把式活咱会,你小子还能也会?回头别给你爷爷我添乱,就是好事了。”

朱允熥笑着低下头,不由的看向自己的手掌。

当真是好多年的四体不勤了。

朱标这时在一旁轻声说道:“詹少保此时应当已经离京了,百官奉旨相送,想必他心中的怨气也能少些。”

朱元璋哼哼了两声:“有怨气才好,若不是朝政如此,咱其实还想让他多干几年的。现在就让人家告老还乡,若是再不让人家心中有怨气,咱就是不讲理了。”

朱标点点头。

老爷子登基之后,没多少年就裁撤了丞相的官职,皇帝尽收天下权柄。

大明朝如今也不会再提什么辅政大臣的事情。

用人劳心,用人于人也。

朱允熥则是低着头,心中却是浮想联翩起来。

官员是一群极其敏锐的动物,这个时候的朝中官员,大抵已经嗅到了老爷子执政的思路转变。

洪武十三年,以图谋不轨诛杀丞相胡惟庸,彻底废除丞相官职,牵连一万五千多人,随后继续扩大牵连,肃清朝堂文武及淮右功臣。

洪武二十三年,又一太师李善长与胡惟庸案有交通谋反被赐死,此后株连亦是繁多。

只是这两年,渐渐平定下来。

如果不是自己的到来,去岁洪武二十六年,凉国公蓝玉案也就要爆发出来,那又将是一直持续到老爷子驾崩西游之前,十数万人被肃清株连,只为了如今的炆废人能够顺利掌权而为。

眼下,蓝玉案自不可能再有。

但很明显,不论是自己,还是在老爷子心中,对文官们的不信任,从来就没有消失过。

詹徽以一品大员的身份荣退,只不过是开端而已。

朝堂上人人自危之下,又有几人会扛不住,又有多少地方会爆发出来。

谁也不清楚。

朱允熥终于是抬起了头,目光平静的看向已然在期待着今日红薯亩产收获的老爷子。

屠刀依旧掌握在老爷子的手中,大明的皇权还不曾被剥削。

甚至,朝廷远比过往更加有钱有粮,民心向往。

孰胜孰负?

“臣吏部尚书翟善,与百官恭迎陛下,今日共襄盛况,来日史笔载卷。”

当朱允熥的思绪彻底发散时,銮驾外已经传来了新任吏部尚书翟善的恭迎声。

朱允熥搀扶着老爷子起了身,却在走出銮驾前,被老爷子挥手推开。

站在銮驾最前端,朱元璋目视由翟善带领的官员们。

“今天不论君臣,你们也放下官架子,陪着咱这个老农啊,就在红薯地里面刨食。”

皇帝要当老农民,翟善这些臣子却不敢当真了,纷纷殷勤的上前围着銮驾。

另一边,上林苑监的一旁官员,则是在监正袁素泰的带领下,被这帮同僚们挤到了最外面的位置。

最后没法子了,袁素泰就将麾下的官员们都赶去了红薯地,自己带着两个人候在这边,以备皇帝随时可能的问询。

朱元璋绕过眼前这一帮子的禽兽,终于是在上林苑监衙门前寻到了袁素泰的踪迹,当即招招手,向着对方走去。

“袁卿,这红薯是长在里上林苑监地盘上的。你和咱透透底,这红薯的收成到底如何?”

说着话,朱元璋已经是拉着袁素泰的手,向着琵琶湖红薯地那边走去。

留下一帮臣子,双眼羡艳的盯着被皇帝拉手的袁素泰。

朱允熥陪着老爹走在后面,瞧着这帮官员的模样,微微一笑。

“诸位,还是快些跟过去吧。”

“爷爷可是说了,大伙可是要一起去地里刨食的。”

三十石的连天臭屁

琵琶湖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。

山清水秀,坐落在皇城的东北角。

目下时节,琵琶湖和前湖中间松软沙土上的红薯地,已经被成片紫红色枝干和渐渐由绿变黄的叶片覆盖。

被上林苑监雇佣的神烈山周边的百姓,这时候已经是扛着钉耙带着一只只的竹编箩筐等候在了红薯地旁。

钉耙是四齿造型,钉耙杆插在中间的两齿顶部,外缘的两齿则是包裹着中间的两齿。

典型的江南地带农具。

朱元璋拉着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,君臣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到了红薯地旁。

眼看着皇帝来了,等候在这边的农户们已经是惶恐不安的跪在了地上,口呼陛下万岁万安的吉祥话。

朱元璋笑吟吟的招招手:“都起来吧,今天咱就是来和你们一起干活的。这块红薯被你们伺候的很好,今天是收成的日子,咱前二十年也是在庄稼地里头刨食的,今天就是为了看看这收成如何。”

说着话,朱元璋便从旁边的百姓手中接过了一柄钉耙。

将钉耙放在手上颠簸了两下尝试着手感,朱元璋嘿嘿一笑:“到底是多少年不做农活了,上手便觉得手生。”

几名老农簇拥在一旁,满脸挤着笑容:“陛下是治理天下的天子,哪能做俺们这些活计。”

袁素泰在一旁却是衷心的欢喜着,皇帝能够重视农桑,对他和上林苑监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。

现在皇帝不光是重视农桑,还对红薯的栽种格外的上心,为此已经是第二次亲自前来。任上林苑监上下,便是整日里都待在泥地里,都不会再有怨言。

袁素泰亦是取了一柄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