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书屋
ID书屋 > 探秘全球:从发现绿尾虹雉开始 > 第505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05章

 

“郑和下西洋的那个年代,华夏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。”

林飞向网友们诉说着尘封的历史。

“很简单的道理,那个年代海上的倭寇很多,也就是海盗很多。”

“海盗之所以多的原因,就是因为往来贸易的商船很多,实际上不止是郑和的船队,还有很多船队也在进行着海上的贸易。”

“那个时候其他各国的造船业远远落后于华夏,华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海上大国。”

“但,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却让华夏的航海事业遭到重大打击。”

直播间的网友们看着海底的巨大沉船,只觉得心神震荡。

他们听着林飞关于古宝船的描述,更是一丝不苟。

这种感觉非常奇特,让人忍不住沉浸在林飞描述的故事中。

大家仿佛看到数百年前,华夏的巨大船队行驶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,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。

那个年代,华夏当真是意气风发。

“不过,当时把持朝政的是文官,这些文官关注的并不是海上贸易带来多大的收益,他们只知道大量丝绸、瓷器出口,印象了他们在内地的贸易。”

“这些文官想把控所有的明朝瓷器、丝绸的交易。”

“于是,一名大臣刘大夏向明宪宗进谏,说海上贸易消耗钱财无数,每建一艘船就要消耗大量的钱财,造成很多百姓流离失所。”

“而且海上贸易带来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。”

“最终明宪宗同意了刘大夏的进谏,下了禁海的命令,并且销毁了大量华夏宝船和资料。”

“自此,华夏的海上贸易便停滞不前,航海事业也彻底消失了。”

“而且,只有大量史书记载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,大量的宝船都被明代官方销毁了。”

“所以,这艘宝船才显得尤为重要。”

林飞又是讲述道。

此时此刻,华夏考古局。

考古局副局长、考古界专家江然听到林飞发现华夏宝船的消息,整个人如遭雷击!

他看着直播镜头里的画面,听着林飞的讲述,激动的热泪盈眶。

真的找到了,华夏的古宝船。

一直以来,很多国家并不认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,尽管国际历史协会对这段历史认证过,但是文字材料并没有任何的说服力。

而现在林飞的发现,无疑就是最直接的证据!

华夏曾经璀璨的海上文明,终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。

“太好了!”

“快派打捞队过去。”

“只是海深六百米,我们能够把这艘宝船打捞出来。”

“尘封了数百年的宝船,终于能重见天日了。”

江然激动的向下属说着。

这件事的影响非常之大。

海底沉船素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这世界有很多人发现过海底沉船。

但是这一艘沉船不同。

这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,是华夏璀璨海上文明的象征。

林飞驾驶着潜水艇,绕着巨大的宝船行驶。

现在化的潜水艇和宝船相比,显得渺小了很多。

宝船有两层,船身内部也有巨大的空间。

一般来说,长官住在船上,船员和货物都放在船的下面。

林飞从宝船的断裂处照亮船身内部。

其中有一个隔断,上下公分两块区域,周围还有很多孔洞。

那个时候海上航向靠的是人力和风力,所以有很多放置巨型船桨的洞。

“看那儿,那些都是明代的瓷器!”

这个时候,林飞的灯光照射在船底,他忍不住惊呼了一声。

直播画面中,几个青色的罐子倒在沉船的角落中,其中还有几只小鱼仔游动。

这些瓷器无一例外都是出自官窑,价值极为不菲。

除了瓷器,林飞还看到很多宝箱。

丝绸、画卷等几乎都已经被海洋腐蚀干净,彻底消失,不过瓷器和金银宝石等,都能留存下来。

“有瓷器,说明这艘船就是运输华夏宝物的。”

“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沉在这个地方。”

“这次的发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。”

林飞感慨万千。

网友们更是激动。

这是华夏古时候造的船,这体型,这吨位,看着就气派。

老祖宗这本事,真不是开玩笑的!

海底沉船打捞,惊人的发现!

海底沉船的出现,让林飞陡然登上华夏热搜。

无比巨大的深海宝船,震惊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人。

古人的造船工艺,真的能达到如此水平吗?

这艘宝船太大了,大到像是一艘航母一样。

这个时候,林飞开口说道:

“华夏古迹《客座赘语》中记载,当时有专门的造船厂负责郑和的船队。”

“其中大船长四十四丈,宽十八丈,换算现在的轮船比例的话,郑和的大宝船堪比两万吨排水量啲大邮轮。”

“这样的吨位十分可怕,而且还是用木材作为主材料。”

“据记载大宝船的桅杆有一栋楼那么高,造船工艺绝对是世界之最。”

“也有人说,皇帝下达禁海令后,郑和担心这么先进造船技术落在异国手里,对华夏造成危害,于是主动沉了大宝船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